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番禺珠水文脉|小谷围岛上坐落祠堂30多座,走读大学城厚重历史文化

千百年来,由于不同地区人们不同的生活习惯,中华大地上留下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古建筑,古祠堂就是其中一类,这些古祠堂以其独有的历史与文化积淀,书写着各自的故事。

在今天的小谷围街,藏着许多古风古貌的祠堂等待着人们去发掘。据2003年的文物普查,当时小谷围岛上6条村的大小祠堂有30多座,其数量之大,保存之完整,令人诧异。仅在小谷围街北亭村,保存完好的祠堂有7座之多。

近日,记者走访北亭村多座祠堂,了解它们在悠悠历史中留下的文化足迹。

在北亭涌的岸边,有一座南园崔公祠。这座祠堂为两进一院落,青砖砌筑,头门木构梁架精美,有石虾公梁。建筑整体保存完好,头门石质门框宽厚,具有岭南传统式建筑风格。

与南园崔公祠仅有几步之遥还有一座愚菴崔公祠。这座祠堂紧挨着大学城外环西路,在村民的自建房中,青砖灰瓦显得别具一格。该祠堂为两进,青砖砌筑精美,檐口和山墙有彩色壁画,檐下墀头有精美砖雕和灰塑。建筑整体的保存也很完好,檐口、山墙彩画保存较好。

这两座崔氏祠堂前,有一条北亭涌。这条河涌伴随着一代又一代北亭村民成长。近年来经过河涌整治,涌水重新恢复清澈,让河涌两岸的历史建筑也焕发了新的光彩。

如今,北亭村内仍有一座保留完好的古代石拱桥名为渭水桥,桥头古榕掩映,两岸有“乔门”“渭水”门楼各一座,青砖墙,红砂岩石脚,硬山顶,碌灰筒瓦,“渭桥烟雨”古韵清晰可见。渭水桥就横架于北亭涌之上,位于北亭村桥门大街与渭水大街。

据说,北亭村崔氏族人为了缅怀先祖,就把这座桥命名为“渭水桥”,以表示后人不忘先祖建桥利民的美德。走过渭水桥,朝珠江边走,就来到了崔氏最大的祠堂崔氏宗祠。

崔氏宗祠位于北亭村渭水大街14号,2008年12月,被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该祠堂保存完整,对研究番禺古代祠堂文化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崔氏宗祠于2019年12月开工修缮,于2021年修缮完成。

小谷围岛为何建有如此多的祠堂?有研究指出,一个原因可能是当年小谷围岛不少人漂泊到海外打工。因为小谷围是珠江的一条重要水道,当年这里建有不少码头,过往船只停靠在这里卸货、补充食物,有的村民被这些船雇用,到海外打工,积攒了一定钱财。在中国人观念中,落叶终要归根,他们返家乡后便重修祠堂。

如今,对于小谷围岛上的村民来说,关于祠堂,关于这座小岛昔日的田园牧歌,可能唯有在绵长的记忆中世代相传。

守护历史建筑,保护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根脉。小谷围街有关领导表示,小谷围历史文化内涵丰富、文化底蕴厚重、历史故事生动,而祠堂对探讨小谷围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小谷围过去辉煌,要通过学习和思考牢记小谷围历史,积极主动留住小谷围的历史记忆;小谷围当下可为,要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自觉、强化文化担当,探讨寻找新思路保护好、利用好小谷围历史文物遗迹;小谷围未来可期,要进一步整合大学城、小谷围的历史文化、红色文旅、科普科教等资源,以绣花功夫推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取得新成效,让广州大学城、小谷围的文化符号活起来、用起来、走出去,全力打造广州大学城历史文化传承发扬示范区、科普科教文旅示范区。

该街人员表示,对于像北亭村崔氏宗祠、东林梁公祠这样的历史文物,小谷围街将积极加强管理和活化利用。把加强文物保护工作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积极推动小谷围街文物保护工作有效开展。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历史建筑注入更多新元素、新内涵,守护好古祠堂里的家风与乡愁,彰显广州大学城的城市精神。

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肖桂来 李波 通讯员 袁辉 陈国添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广州天河本地信息 » 番禺珠水文脉|小谷围岛上坐落祠堂30多座,走读大学城厚重历史文化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广州信息 更新 更快 更全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