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6000份!广州日报记者将暖心包送给管控区域残障朋友,听他们讲故事

大洋网讯 日前,广州日报携手广州市残联、广东狮子会,为荔湾区、海珠区、番禺区管控区域残障朋友送出的6000份“抗疫暖心包”陆续送达。“抗疫暖心包包含了一系列抗疫物资以及茶叶包,此外还有在百企百艺公益项目支持下设计的‘给居家残疾人朋友的一封信’。”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希望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将来自社会各界的爱心传递给到每一位居家抗疫的残障朋友,同时在信上附了咨询热线,希望打通残障朋友的生活需求对接渠道,并有效回应他们。”

管控区域内登记在册的残障朋友共计5942名,“但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而是5942段人生,5942个故事。”值得关注的是,上述负责人介绍,“正如信中所写:‘我们都曾经历过生命里的无数变数。有一些变数是所有人共同面对、共同承担的……和过去的每一段经历一样,总有挑战和困难在角落等待着我们’,但无论如何,我们希望用实际行动,让每一个人都相信——在每一刻,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这是一座彼此相连的城市,面对挑战和难题,大家一起探寻答案,无论疫情与否。”

6月8日当天,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更是在做好防控工作的基础上,深入管控区域一线,将抗疫暖心包送到多位残障朋友手上。而他们也向记者聊起了自己一生的高光或辛酸时刻。一位残障朋友说:“现实面临困难是肯定的,但要想办法解决,大家一起努力一把”。

社区里的点头之交

石围塘街的山溪社区,是芳村地区的一个老旧社区,内街巷九曲十八弯,交叉分支,串联起了一栋栋旧楼房。

杰姨和丈夫、儿子三人,就在其中一栋二十平方米不到的老旧砖瓦房度过了最近二十多年的时光。由于身体疾病原因,她的左手使不出力气,左脚无法正常行走,出门全靠残疾人机动轮椅车,而丈夫的残障情况更为严重。更多时候,两人就在家中,“就是要少点走动,跌一跌身体都会不行。”

过去的十来天,是他们这二十多年来走动最多的时候。“第一轮大规模核酸检测”“第二轮”“第三轮”……每一次接到核酸检测通知,他们就沿着内巷走出外街,到达最近的社区核酸检测点;与此同时,因为疫情的缘故,芳村地区开始实施封控或封闭管理,买菜和购药都比以往麻烦了一些,而儿子也被迫居家办公。

“总会担心看病的问题”“有时也会担心买菜的问题”……不过,杰姨把6月8日这一天定为幸运日。“很早前,残联便通知我了,说广州日报的记者会来看我们,所以我也先不做核酸检测,在家里等着。”当广州日报记者、荔湾区区残联相关负责人、社区工作人员敲门说明来意时,她赶紧把大家请进家里。

广州日报记者送上了由广州日报、广州市残疾人联合会、广东狮子会联合准备的“抗疫暖心包”。“杰姨收好啦,里面有一封给你的信,同时配备了一些抗疫物资,还有两包茶,在家还能泡泡茶喝。”记者解释道:“杰姨,信的内容很重要,你要记住上面写的两个电话,平时遇到什么问题都可以打过去,会有人接听的。”

看着信,杰姨很是惊喜。“没想到你们还带手信来了,这封信还画了点心,待疫情结束,‘一起叹早茶’,真的好温暖,我会好好收下的。电话我记下了,但是你们不用担心,我也不担心,因为真的有太多好人了。”她说,“虽然我们一家不是这里土生土长的,和大家都是点头之交,但并不妨碍彼此关心。”

“今天真的很温馨。”杰姨指了指一旁桌前的青瓜。时间往回倒四十分钟,就在等待广州日报记者上门的过程中,一位路过的街坊在门外喊了她一声——

“阿杰,买咗菜未啊?”

“买咗了。”

“我买咗唔错嘅瓜,分你一两条啊?”

“好啊!”

刚刚发生的事情,杰姨依旧记得很清晰。“我们的家庭条件不好,二十平方米不到的小家,放不下两张床,以前在头顶架了个木板当隔层,拿木梯子上去,挂上蚊帐就睡里面,后来也是在政府的帮助下,才将房子扩大的。”她说,社区的每个人,路过都会表示关心,工作人员也时常来关照,大家彼此相熟,“相信一定很快就能‘叹早茶’啦。”

当探访结束,杰姨再一次沿着内巷走出外街,通过绿色通道迅速进行了核酸检测,“街道知道我们出行不便,所以提供了便利。”这是她第几次核酸检测,她已经记不清,“唯独希望疫情早点结束吧。”

士多背后的人生

距离杰姨所在的山溪社区仅一马路之隔的杉栏社区,同样是一个老旧社区。

外街旁,有一座数十年的老房子。从门外看进去,面积仅有数平方米,既逼仄,又昏暗。墙上横着一排又一排的架子,放满了饮料、零食、饼干和日常生活用品。早已过了退休年龄的云叔在过去二十多年都在这里开“士多”,和母亲相依为命。从士多再往里走,有个小窗口通向更深处的房间。这里,就是他们的住所。

自小确诊小儿麻痹症,如今靠着拐杖才能勉强走动的他,靠着士多生意给自己买社保:“我一直做的是街坊生意,承蒙大家照顾。他们平时就算不买东西,有空也会过来跟我谈天说地。”然而,疫情的出现暂时改变了大家的生活。云叔回忆道,自从街道被封控管理,士多的营业时间便减半了。

6月8日,广州日报记者与荔湾区残联以及社区相关负责人刚到达士多时,云叔正从不远处购置了一批货品,通过残疾人机动轮椅车运载回家。当车停下来,他直接通过士多到了通向房间的窗边,两只手支撑着墙壁,翻过窗口,爬进了房间,而云叔母亲则带着来访的大家绕过另一边的墙,走进住所的正门。“他(云叔)从士多进来更方便,已经爬了二十多年了。”云叔母亲说。

疫情之下,日常收入极不确定,生活的开支如何保证?“疫情之下,谁不会遇到点困难?都是想办法解决,更何况,这里大家都互帮互助,关系很好,社区工作人员都很在意街坊邻里。”云叔母亲收到来自广州日报、广州市残疾人联合会、广东狮子会联合准备的“抗疫暖心包”后,半开玩笑道,“电话号码我记下了,但希望没有用上的机会。”

生活了大半辈子,云叔母亲把吃苦当成了家常便饭,心中依旧希望生活变得更好。

看着广州日报、广州市残疾人联合会、广东狮子会给云叔的一封信上的点心图案,她感慨道:“我们很久没喝过早茶了。”从8岁起,她就开始担起家里的担子,“做过不少工作,那时候,我跟我儿子说,我从小到五十来岁没吃过一顿早餐,都在干活,没想到我儿子也学起我来。”后来,得知儿子患有小儿麻痹症,让她一阵眩晕。

“我在旁边的特殊学校读书,后来出来社会还自学了会计,考了个证,可有证也没用,没有企业招我,大概是看到我的身体状况,怕了。”人生过了大半载,想起这段往事,云叔依旧有点放不下来,心中“不服气”。在他看来,自己是有能力的。

“谢谢你们来这里听了我们讲一大段话。”云叔告诉记者,后来,自己和母亲从另一个小区搬到如今所在的地方,还学着开了一家士多店,“这里的居民大多不介意我的残障,就只当作街边士多老板一样聊天,纵使开始的时候生意难做,但始终熬了过来。”无论是进货、爬上爬下,一些日常的家务活,他都能干。拖地的时候,他整个人趴着贴近地面,用手抓着拖把一点点地拖,能把地拖得干干净净。

“你们带来的一封信真的很可爱!”疫情只是人生的小插曲,在云叔看来,人生最大的挑战,是寻找平等和包容的环境,获得支撑家庭的收入。他还在努力,且充满希望,因为至少他已经找到一个包容、平等的社区。

记者观察:人情味,让困难成为“纸老虎”

这次疫情最为严峻的白鹤洞街、中南街、石围塘街都位于芳村区域,如今这个曾经的老工业区住着不少老广和退休职工,旧房子、窄街巷、老宿舍……。

近日,跟随运送“抗疫暖心包”的货车,走进封控区域残障人士家中,为他们送上温暖的同时,记者也在这些残障人士身上体会到了老城区浓浓的人情味和邻里情。

记者走访的两个社区均是无物业小区,但这并不妨碍封控管理下防疫工作的有序进行,与此同时,街坊与街坊间的关系随和、平等,社区对困境街坊的支持更接地气,也更灵活。

大家一路走过去,有的互相打招呼,有的谈天说地。到了下午四时左右,有的邻居互相分享蔬菜,下午六时,住家饭飘香街巷。遇到困难,社区工作人员就在临街小巷,一个电话,或一次上门,一起说说遇到什么麻烦事;有时物资紧缺了,就由社区的街坊帮忙解决;有时购药信息不对称,不了解情况,社区还有“社区通”支招;需要了解政策信息办理业务,会被及时被转介到相关部门。

在这样的小区里,社区的生态正在形成,社区的每个主体彼此相识,彼此相连,就像一个大家庭。在封控管理下,人们难免遇到一些挑战和困难,但如果身处一个大家庭当中,互相支援,问题总能解决。这也是广州的可爱之处——浓厚的人情味。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赞、贾政、林琳 通讯员:穗残宣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广州天河本地信息 » 6000份!广州日报记者将暖心包送给管控区域残障朋友,听他们讲故事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广州信息 更新 更快 更全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