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网讯 城市的发展,不但体现在城市面貌的变化,更体现在城市文明程度的提升。
在近日的走访中,记者注意到,在不少市政设施在设计建设阶段,设计师就已经充分考虑了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的需求,用暖心的无障碍设计,消弭了他们在使用市政设施时的障碍。
今年6月,横跨珠江的海心桥正式落成,广州市民有了首座过江步行桥,登上海心桥,欣赏两岸CBD的美景,成了不少市民游客新的休闲活动。
记者在多次走访中注意到,在海心桥观光的人群中,经常会出现坐轮椅的老人、残障人士、推婴儿车的三口之家。一名残障人士告诉记者,海心桥是为数不多方便轮椅使用者使用的跨江桥梁。“之前,我想要过江,基本只能坐车,只有海珠桥和2018年加装了电梯的人民桥,比较方便地坐轮椅过江,现在又多了一座海心桥。”记者也发现,广州跨江桥梁中,大部分桥梁都需要通过步梯等设施实现过桥,步梯旁也仅仅为推自行车上下桥设置了窄坡道,这对于推轮椅、推婴儿车的市民来说,很不方便。
而海心桥作为珠江上第一座步行桥,不但让市民过江多了一个慢行选择,更让很多特需人士,共同享受到了城市发展建设的成果。
记者实地体验了海心桥无障碍设计。
在无障碍设施标识的指引下,记者轻松找到了无障碍坡道。海心桥利用大跨度的弧线,设置了无障碍坡道。弧线的大跨度延长了引桥的长度,让行人有更多角度欣赏美景的同时,也无形中减缓了坡道的坡度,对于腿脚不好的老年人或者轮椅使用者,上坡、下坡更方便也更安全。
坡道的地面也采用了防滑材料,增大摩擦力,坡道还设置了多处平台段,如果上坡累了,可以停下休息。记者将轮椅停在平台段,并未出现下滑的情况。
趁着好天气,郭叔推着腿脚不方便的老伴,来海心桥游玩。
郭叔老两口就住在附近,这一段天气好的时候,他们经常带着水果和点心,到桥上来晒太阳。“有时候我们也会过到二沙岛去,以前推轮椅过江来玩,就是坐地铁或者APM。还在可以推轮椅过海心桥,可以一边走,一边看风景,晒太阳,很方便也很舒服。”年过花甲的郭叔双手推着老伴的轮椅,走上海心桥的无障碍坡道,还时不时停下让老伴拍照留影。
期间,有几个年轻人想上前帮忙推轮椅,但郭叔摆摆手,笑着拒绝了年轻人的好意:“谢谢你们,我能推得动。”郭叔说,这个坡道设计得很平缓,地面的防滑效果也很好,加上自己老伴比较轻,自己现在1个人推轮椅到桥顶,没什么问题。
在桥上,郭叔老伴扶着桥上的低位扶手,拍了不少靓图,一边还招呼郭叔过来,跟广州塔、猎德大桥、CBD的写字楼群共同留影。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丘建发参与了此次海心桥的设计。他告诉记者,在海心桥设计之初,设计团队就秉承了无障碍的设计理念,要把这座步行桥建成各年龄层、各种人群都能方便使用的城市设施。
除了无障碍指引、无障碍坡道等设计,他还透露了一个没被注意到的设计细节:海心桥的扶手设计大有乾坤。
据介绍,海心桥采用了上下两层的镂空扶手栏杆。市民坐在轮椅上的高度,也可以更舒适地扶握低位的扶手,独自上桥的残障人士,也能通过扶手借力上坡道。而镂空的设计,也让轮椅使用者,坐在轮椅上,视野不受遮挡,饱览两岸美景。
此外,这些扶手都采用了内倾式设计,多层扶手栏杆向桥梁内侧倾斜。“这种设计即使行人把随身物品放在扶手上掉落,也不会掉进珠江里,而是会掉在桥面上。同时行人靠在栏杆上拍照,身体也不会探出桥身,更加安全。
作为城市的设计者,很多建筑师们并不仅仅追求高大上的建筑造型,在设计时也向人性化、精细化靠拢,而无障碍,就是这些“细活”的重要体现。丘建发告诉记者,虽然在生活中看到残障人士的机会并不多,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存在,相反,正是因为无障碍设施的不完善,让他们失去了自由出行的权利,也让我们城市建设者失去了很多可以优化无障碍设计的机会。
据记者了解,近年来,广州无障碍环境建设不断提升,2020年5月1日开始实行的《广州市无障碍环境建设管理规定》将无障碍环境建设纳入文明行为评估体系,提出了建立无障碍设施验收试用制度,在竣工验收环节邀请残联参加,听取残疾人代表的试用意见。截至2021年9月30日,广州市残联先后对市中级法院、中共三大会址、陵园西路过街人行天桥、公厕等28个建筑进行无障碍设施试用验收,并出具试用工作报告。
广州的冬天是温暖的,这样的温暖不仅仅是温度,更体现在城市建设者、社会各界对于需要帮助的人给予更多关注。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贾政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莫伟浓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莫伟浓、贾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