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网讯 7月30日,2021年广州地区“讲科学、秀科普”大赛在广东科学中心举行,经过2天139位选手的同台比拼,天河代表队的盛倩茹、番禺代表队的郝湘、省科学院代表队的庞煜铭等10名选手脱颖而出获得“广州市十佳科普使者”称号。
选手们带来的演讲中,当中既有防疫科学、气象科学等热点话题科普,也有天眼FAST、天鲲号、华龙一号等前沿科学“国之重器”知识,通过网络直播等渠道,为公众带来一场科普盛宴。
为了把科学知识讲得生动有趣、通俗易懂,选手们使出十八般武艺,或用幽默的语言,或用实验道具,或有精美PPT和多媒体视频动画辅助,将晦涩难懂的科学原理通过视觉化、听觉化和艺术化形式层层剖开、娓娓道来,让现场评委和线上观众们听得津津有味。
无形的记忆是怎样被有形的细胞“吃掉”的?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林雨晨告诉观众,人类的非陈述性记忆——对感觉和运动的记忆储存在简单的神经连接——突触中。科学家发现,小胶质细胞会吞噬一些不常用的突触,通过“破旧立新”来改变海马脑区的神经连接,"吃"掉旧的记忆,帮助新"新"的记忆形成。她还告诉观众,阿尔兹海默症和小胶质细胞等免疫细胞的过渡激活有关,科学家正通过小胶质细胞来寻找治疗机理损伤的新方法。
大国竞争背后是科技实力的较量,是“国之重器”的比拼。逐电追云星,九天揽明月,五洋縛苍龙……在面向星辰大海的征途上,“国之重器”的闪亮登场,成为此次大赛的热门演讲主题。
“万米深潜要承受多大的压力?相当于一块指甲片上站着一头大象!”来自广东科学中心的科普讲解员李雪用生动的语言科普了万米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的过人之处。为抵达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奋斗者”装载了一批硬核装备:用独创新型钛合金材料塑造的载人舱,耐受深海压力的锂离子电池等。
据主办单位介绍,广州地区“讲科学、秀科普”大赛从2012年首次举办至今,已连续举办九届,今年是第十届。本届大赛呈现三大特点:
参赛规模创历年新高。全市23个代表队的139名选手参赛,交通运输系统、体育系统和地方志等单位首次组队参赛。
参赛选手层次丰富。既有科研院所、医疗部门、科普基地的专业人士,又有在校老师学生和社会科普爱好者,参赛选手中研究生以上学历占比34%,10多位博士研究生踊跃参赛。
科普内容贴近焦点热点。“我留意到,防疫、气象等话题成为本次大赛的科普热点,结合百姓关切来科普是很重要的。”评委组组长、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副院长许学猛教授表示,作为健康工作者,有责任通过各种手段科普健康知识。他就近期公众关心的疫苗有效性话题表示,“治未病”的一大手段是注射疫苗,不仅是新冠疫苗,还有许多疫苗的知识还需持续向公众科普。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方晴 见习记者杨朝露 实习生谢伊淇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王维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