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箕村是广东赫赫有名的第一个“亿元村”,和村子一样出名的是这个村委的原女书记张建好。从哭着上任到连任37年,她带领村民四次创业,让一个集体存款只有150元的贫困村蜕变为年收入以亿元计的富裕村。回望大半辈子的酸甜苦辣,张建好说:“入党55年,我把全部的青春献给了杨箕村、献给了社会、献给了党。我无怨无悔。”
“好姐,又有空回来看看啦。”记者近日随张建好走进杨箕村,短短两三百米路,四五次被街坊叫住,聊家常、谈村里现况。
1976年,张建好当选杨箕村党支部书记,年仅28岁。这位16岁便担任团支部书记、治保主任的女强人,却一下子急哭了:“那时候年年刮台风、下大雨,3000多亩田却要养活4000多人口,全村的流动资金只有150元,我什么都不会,这个家要怎么当?”
望着胸前的党员徽章,张建好擦干眼泪,心想既然事关数千村民前程的担子已经落在肩上,再重再难也要扛起来。第二天,她便找到派出所去,把名字里“健康”的“健”,改成“建设”的“建”,暗暗立誓要把杨箕村“建好”。
踩着“高压线”首次创业
“当时真的是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张建好忆述,改革开放前,大家的生活都很苦,村民一个月工资只有十块八块钱,自己一个月工资更只有2元。于是她就和村干部们大胆迈出第一步,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可以说是踩着“高压线”。到1979年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广时,杨箕村一部分人已经先富起来,试点村民月收入涨到了30元甚至100元。这是张建好口中的第一次创业。
1987年,尝到了先喝“头啖汤”滋味的杨箕村又率先创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村股份经济组织,把村民的闲散资金收集起来办企业,村民们从此多了一重股东的身份,第二次创业的热情高涨。有了钱的杨箕村兴建起杨箕酒店、广九大酒店等饭店酒楼,发展工厂企业,生意延续至今。
带着村民走出一条新路
“当年如果有人告诉我,杨箕村会变成今天的样子,我一定说他是胡说八道。”在一些“老广”的印象中,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杨箕村还是田野片片。今天在杨箕村委办事处一眼望去,村民们所住的新房与一路之隔的珠江新城摩天大楼连成一片壮观的天际线。张建好感触良多,“一切有赖党的政策、国家的政策,带我们过上了好日子。”
提起珠江新城,话题转到了张建好领导杨箕村的第三次创业。20世纪90年代,广州起步开发新CBD珠江新城,正处五羊新城和珠江新城之间的杨箕村,村民彻底“洗脚上田”。
“我张建好保证,以后杨箕村会比现在更好!”面对不少村民对失去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的忧虑,她说到做到,带着村民再次杀出了一条新路——从1992年起,杨箕村先后在海珠、番禺、增城等地征地建厂房、办企业,租地发展“三高”企业,运营物业获取租金回报。再开先河的张建好成了中国农村异地征地办厂的第一人。
对她影响最深的领路人
今年“七一”前,这位在党半个多世纪的老党员特别忙,重走长征路、探访老党员、给大众讲党课。张建好说,在成长过程中有两位革命老前辈对自己影响最深,激励其不断前行至今。
一位是中央苏区第一位女县委书记,曾任广东省委书记的李坚真。“当时,她经常给我讲革命年代的故事、讲她的经历,给我这位初出茅庐的黄毛丫头十分大的教育。”张建好表示,从李坚真身上,自己体会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那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
另一位是广东省妇联原主任方兰。“她告诉我,作为一个年轻的书记,为了更好服务村民,你更要努力去读书。不读书,无上进,要掌握新的信息去发展,学好科学管理,才能更好地发展村的经济,管理好村的企业。”在方兰的鼓励下,张建好读完大专读本科,白天工作,晚上读书。同学们脱产读书,她就上午上课,下午回单位工作,终圆大学梦。
“入党55年,我把全部的青春献给了杨箕村、献给了社会、献给了党。尝遍酸甜苦辣后,我无怨无悔。”张建好说,“今后,只要哪里还需要我,我一定竭尽全力。”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道岚